随着高考的临近,使很多学生有强烈的紧迫感,总觉得书要看、题要做,时间不够用。因此,不但起五更、睡半夜,中午不休息,就连课间也憋在教室里。到了晚上,一闭上眼睛,数、语、外、物、化、政、历等各路大军,在大脑里翻江倒海一起开战,严重影响睡眠,导致第二天听课效果极差。还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都在学习,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晚上光是做作业就得做到深夜,哪里还有时间复习?”,“为什么同样的作业,别人花二个小时就做完了,而我做了三个小时还没做完?,“为什么我学习起来那么吃力,而有些同学却很轻松?”,诸如此类问题,反映的都是高考前夕某些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而且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效率很低。要想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更有效,学习效率更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用脑,不搞疲劳战
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科学用脑。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其脑的重量、容积、脑细胞数量的发展,已基本与成人相同,但是真正的成熟需到20——25岁以后,而且因为20——25岁前,脑下垂体、甲状腺等会分泌较多的激素促使全身的迅速发育,同时也使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加强,所以中学生情绪容易激动,也容易疲劳。针对这一特点,中学生应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不科学用脑,一味地搞疲劳战,会导致大脑疲劳,心理紧张,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影响高考阶段的复习。但是,科学用脑并不是说多休息少用脑。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人脑需要外界不断的刺激,但是要符合脑细胞活动的规律。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分管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功能,如语言区、书写区、听觉区、记忆区等等,某一区域的细胞持续活动时间太长,就会产生疲劳,此时如果不改变活动方式,就容易使该区域的细胞受到损伤。所以,做作业时间长了应该适当地听听音乐松弛一下,看看报纸或杂志调节一下,或者到户外做做运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大脑皮层的各区域轮流工作,就可以避免疲劳了。所以,没有间断的学习是不可取的。前面所提的一些学生反映的问题都在于他们没有科学用脑,一个晚上从 7点到11点不停地学习远没有学习 1小时休息15分钟的学习效率高,采用后者一定会提高复习的质量。
(2)遵循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考冲刺阶段需要科学地驾驭时间,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学习方法上最忌成为题的奴隶,无论哪一课题都不用做得太多,同一类型题做几道找出规律即可。赵丽是上海的理科状元,她的学习方法就是平时学习时喜欢记笔记,把知识点都记录下来,看参考书遇到解法新颖的也都记下来,然后再做整体归纳,她说这种方法对她自己很有用。谈及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习题,她表示,自己也买习题集,但只做其中适合自己水平的,否则就是疲劳战术。在做题时,她不盲目追求每天做了多少,而是做同一种题时,常常思考能有几种解法。其次课前预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手段。北大学生、某省高考状元张立同学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每次听新课之前,她都把老师要讲的内容预习一遍,这样老师再讲的时候就容易接受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是学习的重点。针对这些内容再做有针对性的提高,效果比较好。再者没有自学能力,完全要靠老师是不行的。1999年天津市的理科状元、以 686分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杨帆,高中期间就经历了两次骨折,住院时间达到三四个月之久。但他不仅没耽误功课,还完全靠 自学把功课补上了,最后又取得了如此高分。他认为自己自学的技巧就是抓重点,即平时注意把弱点、不懂的地方都记下来然后重点花时间去考虑它。
(3)制定学习计划
有时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在于学习杂乱无章,今天想看语文就拿语文书看,明天想做数学题又拿出一本数学书,不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如自己的数学较差,就在计划中相对多安排一些数学学习内容,找一些适当的参考书及时补上没学好的内容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考冲刺阶段数理化方面的习题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应重点看看外语和语文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理科方面也有许多需要记忆的东西,每天都应该做些题,来加强记忆,否则的话在考场上就会手忙脚乱,影响考试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