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二中地处山东潍坊城东五公里左右,对于昌乐二中的教改,我早有耳闻,知道他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小组合作讨论式,课堂活跃而热烈,充满激情。即使这样,在实地看了昌乐二中教学的感受依然是:惊叹!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也不敢相信这样一个落后地区的中学的教学改革如此到位,如此彻底。
这次去,我从高一至高三,完整的听了9节课,然后又间断地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其模式都是一样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点,真正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这样的改革怎会不出成绩?这样的改革怎能不成功?
当时,听完课还为他们竟然没有不学习的学生,没有违反纪律的学生而感到惊讶。其实细想起来,联系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不足为怪了。首先:互助。这种合作讨论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平等讨论解决问题,疑惑得到及时解决,使学生的成绩不会有大的差距,都能学得会、听得懂。其次:自由。他们上课讨论,坐、站均可,听讲都集中到前面,蹲、坐、站均可,使他们的好动得到渲泄。再次:轻松。上课学得会,气氛和谐,不是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被动地听,这样就不会感觉乏味和疲惫,而是一种愉快学习。基于以上三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存在不学习的学生了。
惊叹他们课堂教学的同时,心里不免跃跃欲试,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教改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老师,不是学生。与其说老师的认识上不去,不如说老师的担心更多:担心学生能不能学得会?担心自己不讲学生会不会明白?担心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滑?等等。其实,我们所担心的,也是昌乐二中的老师教改初期所担心的,且他们在教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我们想到的还要多,但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是你想象不到的,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担心也是多余的。现在他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在思想上相信学生,在行为上依赖学生。细想一下,我们的讲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必要的点拨是必须的)?你说一遍学生能记住多少,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心安理得罢了,反正我讲了,会不会是你自己的事。
2、教改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是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纪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期也会存在学生不愿回答或不敢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回答等问题,可采用评比、下达回答问题次数等方式解决。初期的讨论也会有个别学生混水摸鱼的
3、进行教改的最佳突破口是什么课型?习题课和讲评课。这一点我有同感,之所以选择这种课型,是因为这种课型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相对好开展,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逐渐推展到各种课型。
4、课堂上你们的学生即使是新授课为什么对知识也那么熟练?他们的课型除按新授课、讲评课……这种分类方法外,又分为“预习课”和“展示课”。预习课上老师提出目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展示课则是以解题为载体,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规范步骤,拓宽思维和提升能力。他们强调,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至于预习时间的长短则视内容而定,可一节、可半节,但一定得预习充分。我又问,这样的预习与展示不是重复而浪费时间吗?他们说,有重复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巩固与规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细想起来,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某些重复是必要的,而学生的展示与互评代替老师的例题讲评,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效果更好。
回来后,我感慨颇多,充分认识到:
1、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反思我们的教学,在时间上的打拼,虽不能说是极限,但可再利用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再从时间上搞突破已经不太可能。要想进一步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只有提高课堂效率,走课堂改革之路。对于昌乐二中我们惊叹的不是他们的理念,这种理念我们早就有,惊叹的是他们的实践。以前,我也有一个认识,成绩差的学校好搞教改,成绩好的学校不好搞,因为担心成绩,而改革不允许失败。成绩差的学校就不怕,不改是差,改了也许有活路。通过这次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认识,只要有正确理论引导,再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加上平时练习成绩的检测与反馈,就不会滑落下去。现在我们既有理论,又有别人成功的实践,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其实,不是试不试的问题,而是势在必行。
2、正视困难,而不能让困难作为我们不教改的借口。尽管有别人成功的经验,在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怎样打破学生固有的习惯?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调控课堂?怎样让学生既能放出去又能收回来?怎样让课堂既活跃又有秩序等等。但这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昌乐二中在教改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都被他们克服且走向了成功。“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方法”,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
3、不能拿来主义,要合理嫁接。毕竟城、乡学生在素质上,在生活、学习习惯上,在思维方式与方法上等存在着诸多不同。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这样一种模式,真要让他们动起来自己自主的去学习,还有待于我们老师做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与突破口,合理嫁接,在教学改革上就会有所突破。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髓和原则是不变的,教学规律是相通的。
也许山东之行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思考是深刻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应联系工作实际,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